时间:2023-12-12 06:49:57 浏览量:67596
不去了。因为搞好乡村振兴工作不是那么轻松,受多方面因素影响。回头看看脱贫攻坚走过的路,体制机制障碍是工作最大的障碍。要想工作从实际出发,就必须赋予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人财物以及重大事项决策权。否则,一定是空谈。
请问:你是问的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的,驻生产队工作组的经费待遇呢?还是问近两年的扶贫工作队的待遇呢?问近两三年的不知道。问五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没撤消之前的能告诉你。那时讲为革命奉献精神,为革命事业艰苦奋斗的三观精神。步行或骑自行车下乡,自带行李卷,住在生产大队队部或生产队队房子或饲养员的值更喂马的小屋里。吃派饭(由生产队保管员记事,轮流安排)。标准就是家常便饭,房东吃啥干部吃啥,一顿饭交给房东三两粮票1角钱,不得超标准吃饭,谁违犯谁是多吃多占,搞特殊化!这是纪律,谁违犯谁犯错误,会受到处理!沉入到田间地头,与广大社员促膝谈心,调研农情,解决农情中存在的问题,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。睛天一身土,雨天一身泥。与社员站在一起基本分不出谁是社员谁是国家干部。当时人民公社的国家干部没有星期天。春节能休七八天(有的还值班,有的还组织秧歌队汇演或自排自演的小节目汇演)。一年有两次春种自留地和秋收自留地假(每次三天)。一年有两次搂做饭取暖的柴禾假(每次七天)。其余执行‘’五十制‘’。除开会,到外地学习参观外,每半月十天沉到生产队做中心农情,五天返回公社汇报农情,领取任务,处理衔接本职业务。稍做休整后,执行下一‘’五十制‘’……简略的说,基本就这样!